[疫苗講堂]乙肝疫苗的前世今生

日期:2018-05-21 17:38 來源:福州市疾控中心
| | | |

  1965年,在美國國立衛(wèi)生研究院工作的巴魯克?布隆伯格在一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血液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,稱之為澳大利亞抗原,使得乙肝疫苗的研制成為可能。默克公司的莫里斯?希勒曼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研制乙肝疫苗,希勒曼的疫苗是第一個用人血液制備出來的疫苗,盡管他認為很安全,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不批準其進行臨床試驗。希勒曼給包括九名默克公司高級主管在內的志愿者接種了乙肝疫苗,之后在沒有感染過乙肝病毒的一千名同性戀者中進行試驗,證明接種疫苗后比不接種疫苗少75%得肝炎的機會。

  1981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為乙肝疫苗頒發(fā)了許可,但是醫(yī)學界對這種疫苗的態(tài)度一直很謹慎,盡管這種疫苗屬于最安全的疫苗之一,但由于疫苗是用人的血液來制備的,人們還是對它的安全性表示懷疑。隨著基因重組技術出現(xiàn),默克公司馬上將之用在乙肝疫苗上,重組酵母疫苗于1986年上市,一直使用到今天。

  乙肝疫苗的出現(xiàn),使美國兒童乙肝感染率降低了95%。在其他國家和地區(qū)也取得了巨大的效果。在中國,乙肝疫苗使得兒童的乙肝感染率在十年內從15%下降到1%。在臺灣,乙肝疫苗將肝癌的發(fā)病率降低了99%。由于能減少肝癌的發(fā)病率,乙肝疫苗也是第一個癌癥疫苗,是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的一項偉大的成就。

  乙肝疫苗使用進程:

  1965年 發(fā)現(xiàn)澳大利亞抗原

  1973年 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黑猩猩成功

  1981年 血源乙肝疫苗獲準(即第一代乙肝疫苗)

  1986年 重組乙肝疫苗獲準(即第二代乙肝疫苗)

  1991年 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發(fā)表宣言,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攜帶率>5%的國家或地區(qū),應實施對全體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

  1992年 我國把乙肝疫苗納兒童入計劃免疫范疇

  2005年 我國兒童全部實施免費接種乙肝疫苗

 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:

  足月新生兒和嬰幼兒全程接種乙肝疫苗后,有80%-90%的人可產(chǎn)生抗體,免疫效果顯著。但對于早產(chǎn)兒的免疫情況有較大爭議, 因早產(chǎn)兒有許多不同于足月兒的生理特點或者說是弱點,低免疫功能是其中之一?!额A防接種工作規(guī)范》(2016年版)指出,HBsAg陽性或不詳母親所生早產(chǎn)兒、低體重兒也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,但在該早產(chǎn)兒或低體重兒滿1月齡后,再按0/1/6月程序完成3劑次乙肝疫苗免疫。

  乙肝疫苗接種小提示:

  1.接種對象及劑次:共接種3劑次,其中第1劑在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,第2劑在1月齡時接種,第3劑在6月齡時接種(即0/1/6月齡)。接種部位為上臂外側三角肌。

  2.補種原則:

  (1)若出生24小時內未及時接種,應盡早接種;

  (2)對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,需盡早補種,補齊未接種劑次即可;

  (3)第1劑與第2劑間隔應≥28天,第2劑與第3劑間隔應≥60天。

  3.接種禁忌:

  (1)已知對該疫苗所含任何成分,包括輔料以及甲醛過敏者。

  (2)患急性疾病、嚴重慢性疾病、慢性疾病的急性發(fā)作期和發(fā)熱者。

  (3)妊娠期婦女。

  (4)患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疾病者。

  4.母嬰阻斷:對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陽性母親的新生兒,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盡早(最好在出生后12 小時內)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(HBIG),劑量應≥100 IU,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 乙型肝炎疫苗,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,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。

  5.免疫持久性:按0、1、6月程序全程接種三劑次乙肝疫苗后,約95%以上的嬰幼兒都可產(chǎn)生保護性抗體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認為,乙肝疫苗接種后具有很好的長期保護效果,一般人群無需考慮加強免疫。

  6.接種后反應:少數(shù)人在接種后24小時內可能出現(xiàn)注射部位疼痛、紅腫,72小時內可能出現(xiàn)一過性發(fā)熱反應,一般可在2-3日內自行緩解,不需處理;接種部位可出現(xiàn)硬結,一般1-2個月可自行吸收。在極罕見情況下可能發(fā)生過敏反應、局部無菌性化膿等,需及時就醫(yī)。

  參考文獻:《疫苗學》《中國藥典》《預防接種工作規(guī)范》

  (市疾控中心免疫規(guī)劃科 )

相關鏈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