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祖道倡建文昌閣
文昌閣書院
明清時期,瑯岐島上文昌閣、文昌宮、文昌祠比比皆是。文昌閣、文昌宮既是奉祀文昌帝君的殿堂,又作為書院,供莘莘學子讀書會文。
吳莊文昌閣相傳是宋兵部尚書王祖道(吳莊王厝前人)倡導興建的,幾經(jīng)興廢,清康熙年間重修。它位于龍頭境大王宮后面,背龍峰山而建,廟朝閩江口南港一泓活水,坐北朝南,為土筑山墻,黛墻青瓦,硬山雙坡頂,由前后院、廳堂等組成,穿斗式木構(gòu)架,低矮古樸。廳堂為四扇三開間,進深五柱。廳堂中間(明間)設(shè)神龕,祀文昌帝君,左右次間作為學生教室。前院有天井、回廊;后院也有天井,還有廚房、水井等設(shè)施。書院聘請德高望重的舉人、秀才出身的教師教學,清代時期最多時有百余名學子在文昌閣書院讀書。附近十里八鄉(xiāng)的學子得知此處書院收費很低,教書先生治學嚴謹,都紛紛前來讀書。一時間,這里書聲瑯瑯,學風鼎盛,從文昌書院走出了“十八把白扇”,即十八位秀才。書院為瑯岐島培養(yǎng)了不少人才,如清代進士、貴州安化知縣林家和與舉人林家美兄弟,以及清代詩人林云志等。
到了民國時期,兵荒馬亂,文昌閣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風雨滄桑,年久失修,木構(gòu)架歪閃,瓦屋面倒塌,廢為瓦礫場。后來,當?shù)厝酥亟ㄎ骱訁乔f林氏宗祠時,在宗祠后院蓋起了文昌閣作為書院。新建的文昌閣為六扇五開間,前面有護欄、走道、美人靠等,穿斗式木構(gòu)架,古色古香,中間明間祀文昌帝君,兩側(cè)四間次間作為教室,可供百余名學子讀書會文。文昌閣的重建,使本村農(nóng)民子弟都有機會上學。祠堂還置有書田,用于資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(yè)。民國后期,文昌閣書院改為吳莊國民小學。
文昌閣供奉的文昌帝君是哪一路神仙,為什么受到莘莘學子崇拜?原來,文昌帝君是主管人間功名利祿的文運之神。文昌,本是星官名,包括六顆星,即斗魁(魁星)之上六星的總稱。古代星相家將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,道教又將其尊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,又叫“文星”,民間俗稱“文曲星”。隋唐科舉制度產(chǎn)生以后,文昌星尤為讀書士人頂禮膜拜。到了元代,仁宗皇帝封梓潼神張亞子為“輔文開化文昌司祿仁帝君”,簡稱“文昌帝君”。
古時,瑯岐學子進省城鄉(xiāng)試或進京殿試時,都要先到文昌閣進香朝拜,祈求文昌帝君保佑登科功成名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