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暉春四代蟬聯(lián)進(jìn)士

日期:2021-12-22 09:35 來源:方志委
| | | |

   □李厚威

  福州“鶚里曾”家族,是省城坊巷世家中極有特色的一個歷史悠久的仕宦團(tuán)體。在清代,曾暉春四世直系接連進(jìn)士,為閩都獨一無二,就已顯露出其父子孫曾的各個不凡之處!

  鶚里曾,望出江西南豐。清代,福州鶚里曾在烏山西麓庵邊角建南豐曾氏祠,主祀曾鞏。祔祀明代曾熙丙及其明、清兩代著名的鶚里曾后人。該祠毀于1960年前后。

  明代忠臣曾熙丙

  明初永樂年間的鶚里曾始祖、國學(xué)生曾孟寧(卒于1425年)以靖難禍,自江西新淦遷閩之南臺島洪塘鶚里,傳數(shù)世,家貧仍不廢棄讀詩文。其中,六世祖曾士迪為嘉靖年間廩生,是一位孝子,事跡載于民國時期陳衍所纂《閩侯縣志》,“后以子熙丙貴受封”,是內(nèi)閣首輔葉向高退休后的摯友。

  七世祖曾熙丙(1576—1644年)是鶚里曾第一撥閃亮登場的人物,《福建通志》《閩侯縣志》有傳。自其開始,遷居福州城內(nèi)而成為望族。熙丙譜名用晦,字敬炫,為萬歷二十五年(1597年)舉人,歷任福建惠安教諭、廣東新會知縣、陪都南京河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,“以能吏稱”。太監(jiān)魏忠賢擅權(quán)時,其守正不阿,所上前后奏章皆無回音,遂以母老為由乞歸養(yǎng),經(jīng)屢薦而不出山。崇禎十七年(1644年)三月,北京城破,明朝滅亡。數(shù)月后,熙丙聞報,哭泣不食數(shù)日,月余卒。是為明代的忠臣。

  曾熙丙生有三子:庭龍、庭騏、庭駒。起先,長、次子兩房較為顯達(dá),跨越明、清兩朝科第人數(shù)多,庭騏之子曾大升,清初舉人,官至寧夏副使,以勞累卒于官。往后,則是庭駒(歲貢生,官兵部職方司主事)的后裔后來居上,為鶚里曾第二撥閃亮登場的群體,最早的領(lǐng)軍人物即鶚里曾十三世祖曾奮春、暉春兄弟,尤以曾暉春為重點。

  現(xiàn)已知鶚里曾所產(chǎn)生的全部名人,均為出自曾熙丙的直系后人。以明、清兩代合計,包括文、武、副三種舉人,共計40人(其中,清代中葉的曾暉春及其后裔就達(dá)到18人);進(jìn)士9人(其中,曾暉春及其后裔7人);翰林2人。曾熙丙及其直系后裔,跨過幾次改朝換代的局面,時長已達(dá)好幾個世紀(jì),皆出有名人。這是相當(dāng)罕見的。用當(dāng)代科學(xué)的語言來說,這就是遺傳基因。

  林則徐的表親

  曾暉春(1770—1853年)譜名為城,字霽峰,為嘉慶六年(1801年)進(jìn)士,歷任國子監(jiān)學(xué)正、江西新建等知縣、江西義寧州知州。退休后,因贊助公益事業(yè),欽加四品銜。他是民族英雄林則徐(1785—1850年)的“兩姨表”親表哥,共同的外婆家即在今文儒坊19號“林則徐母家故居”(陳宅)。暉春原住西門大街、東街,晚年隨幼子移居黃巷陳壽祺故居。

  暉春于道光十五年(1835年)親見五子登科,即五個兒子(元基、元炳、元海、元燮、元澄)皆中舉人(稱為乙科),其中三人(元炳、元海、元燮)又成進(jìn)士(稱為甲科);活至84虛歲,親見三代蟬聯(lián)進(jìn)士(暉春—元炳—兆鰲),而來不及見到光緒年間曾孫曾宗彥、曾福謙(他倆為堂兄弟)成進(jìn)士,宗彥入翰林。福州有句古話“這人沒入甲”,是嘲笑沒能成為進(jìn)士的舉人。實際上,能考中乙科也十分不易,試看《儒林外史》。后來,這話竟衍變?yōu)榭摧p他人的“這人沒入格”。

  曾暉春生前留下家訓(xùn):“煙害更仆難終,宜痛絕之為是?!北砻鲗Ρ淼芰謩t徐禁毒壯舉的大力支持。暉春所作《全閩第一樓(即福州鼓樓)賦》,是目前已知此樓唯一之賦。其所作的《和芷林(即梁章鉅)梁園十二詠》五言絕句,亦流傳頗廣。

  鶚里曾蟬聯(lián)進(jìn)士的第二代之一、老二曾元炳(1794—1840年),榜名曾元卿,譜名葉章,字蔚巖,號小米,為道光八年(1828年)舉人,翌年連捷成進(jìn)士,歷任安徽桐城、懷寧等知縣,擢亳州知州,署理鳳潁同知,轉(zhuǎn)潁州府撫民同知。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其表叔、時任湖廣總督林則徐,在致劉敬輿信中說:“小米在懷邑,距楚較近,書問常通”,曾指導(dǎo)元炳查禁煙毒。元炳獲煙犯,上諭予以議敘,其為則徐表叔生前增添了光彩!

  鶚里曾“伯侄三杰”

  元炳長子曾兆鰲(1816—1883年),是暉春的長孫,系曾家蟬聯(lián)進(jìn)士的第三代,譜名于柱,字曉滄。他于道光十四年(1834年)以19虛齡考中舉人,二十年(1840年)考取貢士,因丁父憂,未能參加殿試,只能在3年以后補(bǔ)考而成為下一科的進(jìn)士。官刑部浙江司主事、道臺銜陜西即補(bǔ)知府,升用候補(bǔ)道臺。退休后,歷任福州越山書院、泉州清源書院、廈門玉屏?xí)荷介L。光緒七年(1881年),其為閩南學(xué)子們編輯的《玉屏?xí)赫n藝》二卷出版。

  兆鰲原配妻邱氏早卒,繼娶江蘇高郵王如瑛(1818—1858年),系探花、工部尚書、著名語言學(xué)家王引之的長孫女。王如瑛為曾家誕下長子曾宗彥、次子曾宗誠。曾影響近代中國歷史進(jìn)程的鶚里曾人物“伯侄三杰”(曾毓雋、以鼎兄弟倆與胞伯曾宗彥),就出自這兩房。

  近代中國陸軍之父、鶚里曾蟬聯(lián)進(jìn)士的第四代曾宗彥(1850—1912年),生于北京,3歲那年回到福州。其譜名成燾,字君玉,號幼滄,是林則徐的表曾侄孫,為同治十二年(1873年)亞元(僅次于解元),光緒九年(1883年)進(jìn)士,欽點翰林院庶吉士,散館授編修,歷任江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、貴州思南府知府等。其間,曾任福州鳳池書院、正誼書院山長。他早年去過臺灣和廈門講學(xué),為戊戌變法維新志士。

 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(1898年6月11日)百日維新運動開始,甫任御史的曾宗彥,已在此前的四月初六日(5月25日)奏上《時艱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練陸軍折》,主張在全國推行陸軍的軍事改革,為光緒皇帝所采納,于五月初一日(6月19日)公布實行。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是近代中國海軍之父,而曾宗彥則是近代中國陸軍之父。沈與曾皆是林則徐的親戚晚輩,均為林公身后增添了不一般的光彩!

  曾宗彥的胞弟曾宗誠(1855年生),于光緒二年(1876年)考中舉人。宗誠長子曾毓雋(1875—1967年),于光緒二十年(1894年)也考中舉人。毓雋譜名以烺,字云霈,為胞伯曾宗彥的誼子,歷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、段祺瑞臨時執(zhí)政府總參議等。因他是“三造共和”段祺瑞的兩位軍師之一(另一位是徐樹錚),對近代中國政局的影響力,大大超過部一級的總長。1956年,他被周恩來總理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(終生履職)。

  曾宗誠次子曾以鼎(1892—1957年),字省三,為抗日海軍名將。1945年抗戰(zhàn)勝利任海軍總接收員,他派李世甲去接收臺灣地區(qū)海軍。新中國成立后,任正軍級的中央軍委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主任。1957年11月2日病逝,被追認(rèn)為烈士,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。

  (作者為林覺民故居首任館長)

  《福建日報》2021年12月21日 第12版:理論周刊-文史

  

  

相關(guān)鏈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