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降虎寨古驛道
作者:陳常飛
降虎寨石碑
“降虎”之名有來歷
古驛道,承載了幾個世紀的風霜雪雨,見慣了行人寄寓它的喜怒哀愁。近日,筆者車行二十多公里,到達晉安區(qū)宦溪鎮(zhèn)降虎村,探訪降虎寨古驛道。
半路上,一小亭格外醒目,亭額隸書“降虎”二字。小村莊里的房子多被改造,陳舊的水泥磚房也添加了許多現(xiàn)代元素,或以古典風格裝飾,面貌一新。一處人家外墻面青藤纏繞,郁郁蔥蔥。
這里的降虎寨史上有名,明王應山《閩都記》載:“降虎嶺有寨,置戍?!?/span>
降虎寨是福州北面“門戶”,地近連江縣,大有“一人當關(guān),萬夫莫開”之勢。明代戚繼光也曾駐寨殺倭,事留史籍。此寨一名“云漈關(guān)”,“降虎”由來,流傳著一個故事:古時,嶺上有“獨覺庵”。一日一只虎中箭受傷后跑到此庵前,恰遇法詮和尚,后法詮為之去鏃療傷?;⑷ズ?,數(shù)日復來追隨,此后他們?nèi)障ο喟?。此事流傳開來,“獨覺庵”便被人稱為“降虎庵”,遠近聞名。后來“降虎庵”改成廟宇,稱“降虎境”。和尚遇虎的故事并不鮮見,類似逸聞如杭州“虎跑”等,且當閑聊。因其地與連江縣隔鄰,故前人在此設關(guān)隘。
宋嘉祐三年(1058年),懷安知縣樊紀募捐修建這條驛道。從那個時候開始,這條路就承載著無數(shù)肩挑貿(mào)易、車馬輜重來往。古時交通不便,“星夜趕路”不過尋常。也不知過了多久,商販聚集寨周,漸成村落。古時從福州城中出發(fā),沿驛道向北行至降虎寨,時已日中,舟車困頓,旅人就在此休憩。古道出口的宦溪古街,曾有客棧、中藥鋪、京果店、海產(chǎn)攤、肉鋪等十余家店鋪,可以遙想昔日景象。
到了降虎村中,日已西斜。尋覓古道,順著指示牌往前,發(fā)現(xiàn)它正藏在“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”建筑后面。在驛道石階前,我頓時被眼前景象吸引——拱形門上的青石陳跡斑斑,石體大半殘缺,被野草覆蓋。它早已忘卻前生繁華,忘了絡繹不絕的行人。那天,只見三五小雞自在覓食,振翅聲隱約可見。此情此境,像馬致遠筆下的《天凈沙·秋思》,像陶潛文中的武陵源,像傳世名畫中的某張古圖。驛道兩旁幾處人家圈養(yǎng)家禽,沿途茶花就列,散發(fā)清香。夾道樹木遮蔽,腳下碎葉雜陳,使古道更覺狹長。
古驛道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,它對于福州地區(qū)經(jīng)濟開發(fā)、政治教化、軍事攻防、文化交融乃至社會發(fā)展等都產(chǎn)生過重要影響。許多驛道早已中斷,由于我們對它的歷史、文化挖掘不深、闡述不夠,遂使那些零星殘存的石板路不知隱匿何方。
驛道塵飛山路長
所謂驛道,即古代交通線路,因道路上設置驛站,所以得名。遠在殷商時代,驛道就已出現(xiàn),軍郵傳送功能初步形成制度。驛道的創(chuàng)設,是文明的演進,是歷史的進步,是人們交通意識的覺醒。
西周,形成由通達全國主要交通干線結(jié)成的交通網(wǎng),即“周道”。其字眼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并未鮮見,如“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”“瞻顧周道,中心吊兮”“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”;從春秋到戰(zhàn)國,郵驛設置得到進一步發(fā)展;秦始皇時代,“馳道”的修筑是秦漢交通建設中極富時代意義的成就;唐代,郵驛管理權(quán)責歸尚書省兵部,其建置與制度表現(xiàn)出軍事化特征,著名詩人孟郊《送韓愈從軍》詩云:“凄凄天地秋,凜凜軍馬令。驛塵時一飛,物色極四凈。”到了宋代,驛道、驛站更趨完備。閩省福州、泉州成為著名商業(yè)城市和對外貿(mào)易港口,驛道也得到發(fā)展。
這條橫跨在崇山峻嶺中的路,不是為戰(zhàn)爭服務,也不是為收集邊情、迎送官員,其最初目的大概是為助力學子進京趕考,方便商貿(mào)往來,以免去他們跋山涉水之勞。至今降虎村中還流傳“閑來坐看狀元過的”俚語,有人更直接將這條古道稱為“狀元路”。清人李拔過此,曾作《庚辰初夏之任福州羅源道中》詩云:
綠楊官道映初暾,馬上春風拂面溫。
一帶淡青山色里,兒童竹馬滿前村。
我以為這條路最初是艱險的,如今時過境遷,途中惡劣環(huán)境恐非今人想象。蘇轍曾言:“蜀道行于溪山之間,最是險惡。搬茶至陜西,人力最苦。元豐之初,于成都路廂軍數(shù)百人貼鋪搬運,不一二年死亡略盡……”然而“蜀道難,閩道亦難”,宋文學家曾鞏《道山亭記》亦云:“其路在閩者,陸出則阸于兩山之間,山相屬無間斷,累數(shù)驛乃一得平地,小為縣,大為州,然其四顧亦山也。其途或逆坂如緣絙,或垂崖如一發(fā),或側(cè)徑鉤出于不測之溪上,皆石芒峭發(fā),擇然后可投步。負戴者雖其土人,猶側(cè)然后能進。非其土人,罕不躓也?!彼紊褡谠S二年(1079年),曾鞏寫下了這篇文章。文中這段描寫,對福州驛道環(huán)境作了生動敘述,畫面感很強:閩道險峻難行,有的路蜿蜒于深不可測的溪流上,有的路是從峭壁上突出,如同山坡上懸掛飄搖的粗繩,如同山崖邊一縷垂發(fā),行者需步步為營,如履薄冰。假如背負重物、攜帶行裝者,即使他是本地人,也要小心翼翼方可行進,外來人鮮有不被絆倒。一路群山連綿,接連走過幾個驛站才能見到一塊平地。
驛路歲月漫長,行者鬢毛衰盡途中,非今人所能體驗。至北洋政府裁撤驛站,驛道相繼被鐵路和公路取代,從此退出歷史舞臺。宋代,福州開辟有三條驛道。南驛道從南門出城經(jīng)萬壽橋到達峽北,轉(zhuǎn)接福清常思鋪;西驛道從城內(nèi)出北門,經(jīng)閩侯縣柯嶺、江洋、大湖及古田縣水口驛抵達南平,經(jīng)閩北進入浙江省。降虎村中的這條驛道屬于北驛道。據(jù)載,北驛道是古代福州與內(nèi)地連接的大通道。《榕城考古略》曰:“自省城井樓門來宜鋪逾北嶺、湯嶺,經(jīng)連、羅抵福寧,曰北路?!本畼情T在福州城之北,驛路北上,故名“北驛路”。古人陟大北嶺,通過降虎寨、連江、羅源等地,經(jīng)閩東就進入了浙江省。
《福州晚報》(2022年3月16日 A15版 閩海神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