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則徐筆下的福州文化遺址

日期:2024-09-13 10:11 來源:福州晚報
| | | |

  作者:鄒自振

  林則徐是開明的政治家、杰出的民族英雄和“睜眼看世界”的第一人。他所遺留下來的文章,主要是大量的奏折、文錄、信札、日記和譯編等。這些大多不是文學作品,但卻表現(xiàn)了極高的文學修養(yǎng)。林則徐一生寫過許多詩詞散文,但都是“業(yè)余”所作。在他宦海生涯的四十年中,曾六度返回故鄉(xiāng)福州,一些閩都文化遺址留下了他在故鄉(xiāng)的足跡,值得我們尋覓、懷念。

  若以嘉慶十六年(1811年)在京考中進士算起,林則徐共返鄉(xiāng)六次,分別為:

  嘉慶十六年(1811年)重陽節(jié)后,在翰林院庶吉士任中請假,自北京回鄉(xiāng)探親,該年年底抵鄉(xiāng),次年十月攜妻兒離鄉(xiāng)回京;

  道光元年(1821年)七月,因父患病,在浙江杭嘉湖道任中辭官回鄉(xiāng),八月底抵鄉(xiāng),次年三月赴京補官;

  道光四年(1824年)八月,因母病故,在江蘇按察使任中奔喪,回鄉(xiāng)丁憂守制;

  道光五年(1825年),南河高家堰決堤,圣旨奪情,二月離鄉(xiāng)趕往江蘇淮安,素服督工高家堰,積勞成疾,八月回鄉(xiāng),道光七年(1827年)二月,離鄉(xiāng)赴京補官;

  道光七年(1827年)十月,因父病故,從陜西按察使任上回鄉(xiāng),次年正月抵家守制,道光十年(1830年)四月離鄉(xiāng)赴京補官;

  道光三十年(1850年)三月,因病請辭,奉旨卸任,由云貴總督任上回福州養(yǎng)老。十月初一,林則徐收到朝廷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的諭旨,次日由福州啟程赴廣西,十月十九日卒于潮州普寧縣。

  道光八年(1828年),林則徐丁父憂歸家期間,與官紳協(xié)力重浚福州西湖,撰文《重修積翠寺記》,是林則徐與福州文化遺址的一段佳話。西湖景觀之宛在堂、桂齋、荷亭,乃至烏石山、華林寺等,也成為林則徐在福州的重要紀念地。

  重浚福州西湖

  福州西湖是晉太守嚴高于太康三年(282年)開鑿的人工湖,儲存西北諸山之水,灌溉周圍數(shù)千畝良田。唐貞元十年(795年),觀察使王翊辟南湖。五代時,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,將西湖與南湖相接,并有河道與閩江相通;其子王延鈞稱帝,在湖濱辟地建造亭臺樓榭,西湖遂成為閩王朝的御花園。此后漸成游覽勝地,水清如鏡,青山映輝。南宋詞人辛棄疾在《賀新郎·三山雨中游西湖》詞中贊曰:“煙雨偏宜晴更好,約略西施未嫁?!卑迅V菸骱c杭州西湖相提并論,成為吟誦福州西湖之千古絕唱。

  但清代乾隆、嘉慶以來,由于西湖年久失修,加之土豪劣紳在湖中積土,圍占田園,遂使湖身漸趨堙塞,湖底抬高,湖水變淺。雨季到來,淹沒農(nóng)田和房屋,反成災害。見此情景,林則徐從改善福州水利狀況出發(fā),向時任閩浙總督孫爾準、福建巡撫韓克均備陳利害,倡議重浚西湖。孫、韓深知林則徐是水利專家,均表贊同,于是請林則徐和閩縣知縣陳銑、海防同知陸我嵩共同疏浚西湖。

  道光八年(1828年)十一月,林則徐代孫爾準、韓克均擬《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》。林則徐在告示中敘述了西湖日漸堙塞而縮小的情況,準備重新劃定湖界,利用冬季水涸時興工開浚,“以為萬民之計”。

  同月,西湖疏浚工程開始,林則徐代福州知府擬《重浚福州小西湖禁把持侵扣告示》,云及浚湖工錢優(yōu)厚,每50名民工選一工頭,出具保結(jié),聽候派工挑浚,為此節(jié)省了不少開支。一生治理過江南、中原和大西北水利工程的林則徐(這是后話),借宛在堂辦公,第一次完整地為福州西湖砌了石駁岸,計七百八十余丈,湖邊石堤長一千二百三十余丈,還沿西湖岸旁栽種梅花一千多株。道光九年(1829年)竣工時,林則徐又代福州知府撰《湖堤砌石種樹禁止掘毀告示》。

  這是福州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疏浚西湖的工程,恢復了福州的水利優(yōu)勢,可灌溉良田三千頃。同時修葺的還有桂齋與荷亭,以紀念林則徐最為崇拜的宋代宰相、抗金英雄李綱。林則徐還為浚湖造大小二舟,小者可入城橋,此二舟成了畫舫,為聚會的文人雅士增添了雅興。荷亭三面臨湖,池畔環(huán)植碧桃垂柳并取名佇月和綠筠,題聯(lián)云:“新漲拍岸搖櫓過,雜花生樹倚窗看?!钡拦馑哪辏?824年)重建的宛在堂也成為林則徐與文人墨客吟詠雅集之所在。

  著名的閩劇傳統(tǒng)戲《荔枝換絳桃》,也把故事的喜劇開端設置在荷亭,并將西湖的閩國皇宮作為悲劇結(jié)局。西湖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,于此可見一斑。

  清代著名詩人謝章鋌(清末官至內(nèi)閣中書,后任致用書院山長)云:“福州西湖歷代均有修浚,本朝以林文忠公為尤著,文忠以閩人治閩事,利弊了然,故成功久而固?!惫P者以為,林則徐疏浚福州西湖的功績,堪比唐白居易、宋蘇軾于杭州西湖之白堤、蘇堤媲美,也與曾鞏溝通濟南大明湖、王安石治理南京玄武湖,乃至林則徐本人在江蘇、河南等地治理江河工程等量齊觀,而載入史冊!

  林則徐疏浚西湖的同時,建南宋民族英雄李綱祠堂,在祠堂架三椽,植桂樹兩株,取李綱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稱,曰桂齋。祠廳前廊右側(cè),立《新建李忠定公祠堂記》碑,福建布政使程含章撰文,林則徐手書。這里離林則徐家文藻山很近,林則徐少年時常來此讀書。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改稱“林文忠公讀書處”,同時紀念李綱與林則徐兩位閩籍偉人。

  說到林則徐筆下的福州文化景觀遺址,還應提到道光六年(1826年)六月,林則徐應華林寺住持增輝和尚之請,為歷經(jīng)八年修繕的華林寺寫《重建華林寺碑記》。同年,林則徐還到過福州東山尋找南朝隱士虞寄的故址,并寫有《虞寄庵懷古》一詩,其中云:“洛陽殿作單于宮,猶聞宰相稱山中。虞公遁跡更幽窔,東山僻在東海東?!绷謩t徐《云左山房詩鈔》卷三標題下原有小引:“梁虞常侍寄,會稽人,避侯景之亂入閩,遁跡東山,結(jié)茅庵獨居,屢諫陳寶應。寶應怒,遣人焚其舍。寄庵臥不動,縱火者為滅其炬云?!贝擞菁拟謩氽E,歷代文人多往尋覓,北宋曾鞏在福州任上也曾前往,并寫有《游東山示客》一詩。

  撰文《重修積翠寺記》

  林則徐在家居住期間,福州烏石山名勝積翠寺重修竣工,住持自慶和尚請林則徐撰《重修積翠寺記》,其中寫道:“閩制府范忠貞公殉耿難,康熙二十二年建祠于烏石山之南,董其事者,即祠西為香火院召僧居焉。寺在山半,古松夾道,石磴數(shù)十級始達于門??潐?nèi)望,四山環(huán)青,朝嵐夕靄,縈映萬狀,而寺乃以‘積翠’名。每歲重九登高,里人讌集于此,笙管合樂,紙鳶跕跕出林外。寺有老梅,枝干如鐵,花時吟賞者踵相接,寺遂為會城勝地之冠?!?/font>

  據(jù)《林則徐全集》第五冊《文錄》和來新夏《林則徐年譜長編·上卷》,《重修積翠寺記》撰文時間為道光八年(1828年)。即林則徐父親病故,抵家守制期間所作。

  林則徐在文中描寫了烏石山積翠寺“四山環(huán)青,朝嵐夕靄,縈映萬狀”的風光景色,記述了自慶和尚告示佛門弟子要慎勉維護法嗣之意。此記是一篇珍貴的福州地方文化的歷史文獻,是我們了解二百年前烏石山及佛教文化的可靠資料。

  福州別稱“三山”,即指城內(nèi)之烏山(烏石山)、于山、屏山是也。烏石山林木參天,怪石嶙峋,早在唐代就是游覽勝地。唐天寶八年(749年),唐玄宗御敕名為閩山。北宋熙寧年間,郡守程師孟以此山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、方丈、瀛洲之山,改名道山,并建道山亭,又請后任福州知州曾鞏撰文《道山亭記》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是林則徐生命的最后一年。這一年的三月,林則徐辭官還鄉(xiāng),住在文藻山。五月,英國傳教士違反《中英南京條約》的規(guī)定,強據(jù)烏石山的積翠寺和神光寺作為傳教場所,侯官縣令興廉竟予默許,英人“每日輜重入城,絡繹不絕”。林則徐聯(lián)絡鄉(xiāng)紳,在《福建紳士公致巡撫徐繼畬信函》中提出加強炮臺以保衛(wèi)福州城的意愿,要求傳教士搬出福州城外;書院童生和士民遍貼告白,工匠也不給傳教士建房。夏月,為了防止英國侵略者從海上進行干擾破壞,利用炮艦進行威脅,林則徐以虛弱的病軀,“數(shù)乘扁舟至五虎門、閩安諸??陂喴曅蝿荨?,調(diào)查海情,積極設防,并寫一詩《五虎門觀?!罚骸疤祀U設虎門,大炮森相向。??陔m通商,當關(guān)資上將。唇亡恐齒寒,閩安孰保障?”

  由于林則徐帶領(lǐng)福州人民堅持不懈的抗爭,迫使英國傳教士最終退出了神光、積翠二寺。

 

相關(guān)鏈接: